蘇曼殊“無端狂笑無端哭”,弘一法師臨終絕筆“悲欣交集”,藕益大師重病時痛哭感慨求道不易,高僧惟儼則是“有時直上孤峰頂,月下披云嘯一聲”……
說起佛教,我們一般的印象是:青燈古寺,晨鐘暮鼓,佛徒僧人,念經(jīng)打坐,清規(guī)戒律;善男信女,燒香拜佛。佛教徒要吃素、僧人要禁欲,似乎佛教中有一種對身體的極度否定與仇視。佛教從古老的印度,傳入自古認為“身體發(fā)膚受之于父母”而不敢妄自菲薄的中土,為什么能夠在中原大地廣為傳播而流傳至今?
2017年11月17日晚上,圖書館湖畔講壇第95期邀請海南大學社科研究中心耿開君教授以“生命的佛教”為主題,從緣起觀來闡釋生命的佛教。
其實,廣大世俗民眾對佛教的一般認識,看到的只是種種表象,耿開君教授說,只有回到佛陀的原始教誨中去,我們才能認識與理解真正的佛教。原始佛教的教義,就是緣起法,亦即,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、和合而起的,沒有一個絕對的道、神、真理可以依靠,也沒有一個絕對的自我可以依靠。
人處于一個茫然、廣大也就是“空”的世界上,這就是緣起的世界。生命就在世間:不在凈土、天國、來世;不在開悟的瞬間,而在長久的日常世間。緣起法讓我們直視我們的生命,認識到我們的欲望和激情是自然天賦,但又是有層次的,是可以上升的,人對自身的肉體,應該采取一種順應自然的態(tài)度,與之為友為伴,和諧相依相存,才能靈肉融為一體。真正的修行,不是要對自己的欲望與激情進行消滅,而是要讓生命時刻保持一種新鮮的活力。
因此,佛教是世間的事業(yè),是一種生命的事業(yè),這是一種人類的智慧,也可以看著一種系統(tǒng)的訓練技術(shù),最后,耿教授總結(jié)說,如果我們真正認識并領會了佛教的教義而踐行之,就能夠使我們生命中蘊藏的能量最充分地燃燒出來,發(fā)出連我們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持久的、巨大的火光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