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9日晚8點,圖書館北館五樓多功能報告廳,我國學術(shù)界享有崇高聲譽的張志揚教授、海南大學社科中心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所所長,為濟濟一堂的師生講述“馬歇爾·薩林斯《創(chuàng)世記》的經(jīng)濟學——資本主義經(jīng)濟學起源”,作為 “湖畔講壇”(暨海南省社科聯(lián)2014社科普及項目)本學期本年度收宮一講(第49期)。
張教授從斯芬克斯之謎的希臘神話開始,引入“現(xiàn)代資本主義為什么只能發(fā)生在歐美國家傳承的西方歷史中?”的疑問,介紹了三位西方哲學家卡爾·馬克思、馬克斯·韋伯、馬歇爾·薩林斯他們對資本主義起源與本質(zhì)的研究,并重點講解了薩林斯資本主義經(jīng)濟學起源的觀點。
馬歇爾·薩林斯在《甜蜜的悲哀》一書中,直接把《托拉·創(chuàng)世記》中的“原罪”解釋成基督教教會式的“原罪-人性惡”,同“資本主義”聯(lián)系起來,以說明西方“本土人類學”之“結(jié)構(gòu)功能論”與“生物本能決定論”。
在張志揚教授看來,猶太教《托拉·創(chuàng)世記》的“原罪”,是不同于馬歇爾·薩林斯所牽連的基督教“原罪-人性惡”。猶太教深諳“資本”的“夢幻本質(zhì)”,它從來沒有接受資本主義式的“啟蒙主義”,從而把猶太民族的“耶和華”及其“神性”提升的“特選民族”之“體”啟蒙掉,相反總是在此“體”下制約“資本”。而今天西方資本主義把“欲望、技術(shù)、物質(zhì)”為核心的人性要素推向全世界,倡導“以用代體”的科學主義,最終將把人類社會帶入“進化論即末世論”
張志揚教授的講座,厘清了猶太教舊約圣經(jīng)與基督教教義中“原罪”不同涵義這一重大問題,現(xiàn)場提問非?;钴S,讓在座的師生開闊了眼界并深受啟發(fā)。

